一堆一鏟總是情
——記廣西工人先鋒號獲獎單位廣西中金嶺南調度室生產車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長期實踐中,我們培育形成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鬥、勇於創新、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勞模精神,崇尚勞動、熱愛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的勞動精神,執着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廣西中金嶺南調度室生產車隊員工的身上,我們看到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
7個人,擔負着整個礦山原礦轉運、盤龍礦6000t/d採選項目白雲石轉場、外售精礦裝車任務;也是這7個人,負責每天從倉庫運送生產材料到井口、協助外包施工隊的各種物資轉運任務;還是這7個人,兼任開灑水車、掃地車進行環衛清潔的任務。他們,愛崗敬業、認真鑽研技術、用心愛護車輛,每年轉運礦石70多萬噸,節省修車費用80多萬元。他們,就是最近被廣西壯族自治區總工會授予工人先鋒號的廣西中金嶺南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調度室生產車隊的裝載車司機們。
匠心打造 小團隊迸發大能量
生產車隊的7個人,清一色的男子漢,年齡最大的59歲,最年輕的37歲,別看這些大老爺們外表剛毅豪爽,做起事來卻心細如發。早晨上班,開完班前會後,例行檢查車輛成爲每天的功課,傳動、制動、測氣壓、加黃油,檢查車輛容易磨損的零部件,大家按部就班,認真檢查,讓車輛以最佳狀態上崗。
廣西中金嶺南是一個坑採礦山,每天的產能是3000噸礦石,遇到停產檢修或其他問題,礦石就要轉堆,這就是生產車隊的活。多年來,不管是最多時的9名成員,還是目前的7人,他們勤學苦練,不僅練就駕馭車輛的技術活,還練就如何合理、最大限度進行堆場的活。
位於主井旁邊的原礦坪,最大堆積容量13000噸,遇到選礦廠停機而井下不斷提礦時,每天提2700噸,如停產4天的話,就要堆礦近11000噸,這就要考驗司機們的堆場技術。
他們的堆場類似疊羅漢,是個技術活。說話輕巧,做起來很難,司機要保持車輛的平衡,還要考慮堆場的坡度,防止車輛被掩埋,筆者最近親眼看到堆場過程。裝載車堆完一層後,接着堆第二層。最艱難的是堆第三層,裝載車鏟起底層的礦石,開足馬力爬坡,爬上坡頂卸下礦石後,又回到底部鏟礦,又繼續爬坡。兩輛裝載車一上一下,像是田徑運動員的接力賽,配合默契,來回穿梭,馬達發出的轟鳴聲不絕於耳,將礦堆不斷堆高,形成一座小山。
其實,司機們還有另一絕活,叫配礦。調度室主任曾淵在現場對筆者進行講解,井下提升上來的礦石,如果出現溼黏度過高,極可能造成選礦指標波動和皮帶卡結現象,司機們會根據情況,立即鏟上幹燥的礦石混合使用,保證輸送到選礦廠的礦石黏度適中。5月11日凌晨,夜晚司機韋世澤發現這一現象,當機立斷進行配礦,保證了選礦生產的順利進行。
匠心築夢 小團隊傳承良好品質
每天,井下採掘生產使用的物資、材料,需要從1號井和4號井下放到井下,從倉庫運送到井口,這任務就是生產車隊的。礦山開採、生產出來的精礦和白雲石,外銷時,也需要裝載車一鏟一鬥裝上重型汽車,這任務也由生產車隊完成。多年來,生產車隊沒有因自身原因影響生產,相反,他們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任務。
生產車隊人員雖少,負責的工作卻很多,每天有3人負責外包施工隊的工作,其餘的4人,要負責生產的喂礦、堆礦、配礦、精礦轉移、外調裝車任務,還有臨時搶修、搶險任務,他們像紀律嚴明的部隊戰士,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心,做到隨叫隨到。特別是每當外調礦時,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
2022年12月,寒冷的冬天裏,廣西中金嶺南卻熱火朝天,礦山連續不間斷調礦,來往車輛如織,每天從上午幹到晚上八、九時,成爲家常便飯。但他們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一心撲在工作上。2023年5月13日和14日是雙休日,鉛精礦、鋅精礦礦池告急,需要調堆。接到任務後,馮雁歡分別帶領司機餘贊輝、韋世澤、餘贊瑤二話沒說立即投入緊張地轉堆戰鬥。其中馮雁歡、餘贊輝連續兩天都奮戰在工地上。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生產車隊的團結協作作風,得益於他們有一個優秀的領頭人,那就是車隊長馮雁歡。馮雁歡駕駛裝載機17年,對裝載機性能、狀態了如指掌,工作勤勤懇懇,熱愛駕駛事業,從不出差錯。他從公司成立即任生產車隊隊長以來,以身作則,克己奉公,爲生產任勞任怨。作爲共產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嚴於律己,工作兢兢業業,搶險救災都衝鋒在最前線,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員應有的忠誠擔當與作爲。他先後獲得“武宣工匠”“來賓工匠”和來賓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在馮雁歡的身體力行下,生產車隊的成員,人人自覺向馮雁歡對標,工作互相配合,互相促進,形成了比、學、趕、超的良好局面,磨煉成一個對待工作敢於亮劍鬥志的團體。2012年至今,生產車隊8次被廣西中金嶺南評爲“先進班組” 。
匠心獨具 小改革激發大效益
大家知道,礦山裝載車多數運用於礦石等粗重物料裝運,其行走的是崎嶇難以行駛的石頭路,對車輛磨損比較嚴重。廣西中金嶺南遠離城市,又沒有車輛檢修部門,所以,車輛的維護保養任務,無疑又落在司機們的身上。
生產車隊管理着5輛裝載車、2輛載重自卸車、2輛值班車和灑水車、掃地車,成員們刻苦鑽研車輛維修技術,每天出車前對車輛進行全面保養,使車輛性能處於最佳狀態。使用過程中,發現有問題,立即進行檢查。他們除學習掌握駕馭技術外,還學習修車技術,做到“小修自己動手,大修減少次數”,平時自行修補輪胎保護鏈條、加固鏟鬥、修理鏟車剎車、更換油管、維修和修理分配閥,加工零部件等。據不完全統計,生產車隊每年爲公司節約車輛維護保養費用80多萬元。
裝載車的鏟鬥,是最容易磨損的部件,使用一段時間後,整個鬥底就破損嚴重,甚至需要更換鏟鬥。每次送修鏟鬥,既費時又費力,還影響生產。司機們經過詳細觀察,他們在鏟鬥加裝小鐵板,試驗證明,加裝小鐵板的鏟鬥,大大減少磨損率,有效延長鏟鬥的使用周期。
共同學習、認真探討駕馭技術、車輛維保技術,做好傳、 幫、帶工作,是生產車隊的優良傳統。他們經常開展技術比武,利用早會、周四安全會,隊長馮雁歡和其他老司機將自己多年磨煉出的技能無私地傳授給每位員工,手把手對新員工進行教學培訓,大大提高了整個車隊的操作水平和素質。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生產車隊的司機們,在馮雁歡帶領下,刻苦鑽研技術,不斷提升自己技能,謹記“沒有事故不叫安全,沒有隱患才叫安全”的安全環保理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作業,在每天的“一堆一鏟”平凡工作中,以匠人之心,把工作做到極致,以熱愛企業之情,努力降低維修費用,年年出色完成生產任務。成立15年來,始終保持着零事故紀錄,2012年至今,8次被廣西中金嶺南評爲先進班組。7名員工中,就有市級工匠1名,縣級工匠2名,技師1名,2022年獲得來賓市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今年4月被廣西壯族自治區總工會授予廣西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